孩子犯錯,不能只是簡單說“對不起”
- 來源:愛和樂教育服務有限公司
- 點擊數(shù):1808
- 發(fā)布日期:2016-09-06
當孩子犯了錯,你會做什么?請記住,道歉只是第一步。事實上,推動孩子做一些事情補償對方,能幫助他們學會承擔后果,并且培養(yǎng)出公平地站在雙方角度思考問題的個性。初級版本“快點跟人家道歉!”小米和小伙伴們在公園的空地上玩老鷹捉小雞。大家都玩得很興奮,小米飛奔過去的時候直接撞到了小吉身上,小吉啪得摔在地上,大哭起來。小米看見小吉哭了,連忙躲到了一邊。小米爸爸一手扶起小吉,一手抓過小米:“快跟小吉說聲對不起!”小米囁囁嚅嚅地跟著爸爸鸚鵡學舌:“對不起。”就像許多父母一樣,小米爸爸覺得這件事情就這么過去了。可是回到家,小米跟媽媽抱怨:“最討厭小吉了,我都跟他說對不起了,他還不理我,小氣鬼!”奇怪,為什么受害者的身份竟然從小吉變成了小米?其實在孩子包括一些大人的觀念中,如果我們不小心傷害了別人,只要說聲“對不起”,就可以換來“沒關(guān)系”,如果對方不依不饒,就是對方的錯。可是這么做,孩子真的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,以避免下一次再犯嗎?這么做,孩子真的懂得站在受傷害的一方思考問題嗎?現(xiàn)在看起來有點困難。中級版本“我理解你的感受,但你不可以這么做”我們再來看另一個例子。周末,莉莉去表弟迪迪家玩,他們好久沒見面了,迪迪把樂高玩具搬出來,倆人熱火朝天地擺弄起來。可是沒一會兒,迪迪的哭聲就把大人的目光吸引過來了,原來莉莉把迪迪的樂高積木扔得滿地都是。莉莉媽媽請莉莉跟迪迪道歉,莉莉也知道自己做了錯事:“對不起!我不應該亂扔你的東西。”莉莉媽媽又把莉莉叫到一邊,輕聲地問:“莉莉,為什么你亂扔迪迪的樂高?”莉莉說:“因為我羨慕他比我搭得快、搭得好。”媽媽又告訴莉莉:“我能理解你的心情,看別人比你搭得好,你覺得很沮喪。不過,去破壞別人的玩具是不可以的。”莉莉媽媽無疑屬于現(xiàn)在對兒童心理比較重視,也了解許多育兒知識的父母群體中的一員。她懂得,不僅僅要讓孩子說對不起,還應該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緒,表達自己的想法,并且知道為什么自己會做出這樣的事情。高級版本平靜地讓孩子承擔后果,補償對方但是,僅僅如此,就可以真正地讓這個孩子理解“你傷害了別人,這對于別人來說是不公平的”嗎?在教育孩子方面,莉莉媽媽的反應明顯要比小米爸爸更細致更耐心,但是,在幫助孩子以公平的角度去看待事情上,這樣的做法其實遠遠不夠。說對不起,對于一個孩子來說不難,可如果一句抱歉的話就能讓惹事的孩子遠離麻煩,那么孩子就不會花時間和精力去思考自己到底做錯了什么。如果莉莉媽媽督促莉莉為迪迪重新整理出那些被弄亂了的樂高積木,或者送給迪迪一個新的樂高玩具做補償,也許莉莉?qū)﹄S便弄亂別人的東西以發(fā)泄自己的情緒會有更深刻的記憶。對不起遠遠不夠,你需要去補償對方。這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教給孩子的事情。每個人都會犯錯,犯了錯,我們認識錯誤,更要勇敢承擔后果。孩子撕破了書,你不妨平靜地把修補的工作交給他來做。孩子打翻飯菜,你不妨平靜地把收拾的工作交給他來做。孩子對別人沒禮貌,你不妨平靜地請他為對方做一件開心的事情。孩子損壞了別人的東西,你不妨平靜地請他送別人一個新的。如果孩子撞到了別人,你不妨平靜地請孩子扶起對方、詢問人家疼不疼,為人家買藥、抹藥。只有承擔過犯錯的后果,為自己的過失付出過代價,孩子才有機會釋放心中的愧疚,并且學會思考,獲得自律。而這種給受損害一方給予補償、彌補的處理方式,更是給了孩子學習公平含義的機會,他們將來才不會只站在自己的角度,活在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里。這樣說“對不起”,人家容易原諒你說了一句不該說的話、做了一件不該做的事,怎樣才能挽回感情呢?美國人際專家杰克森在《簡化生活》一書分享了道歉的藝術(shù)。Step1 感同身受地理解對方。道歉之前,我們需要花點心思和時間,從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,然后深表理解地告訴他:“我撞到你了,肯定很疼,你也一定很生氣。”這樣做有助于對方感受到你的誠意。Step2 耐心解釋原因。從自己的角度找到問題的原因,主動承擔起責任,而不要把原因歸結(jié)于外界因素,比如說:“我太心急了,剎不住腳,就這樣撞到你了。”Step3 闡明這件事讓自己也很難受。比如“看到你哭,我又擔心又后悔,好怕你以后都不理我了。”這樣做可以讓對方感受到你深感困擾,比自己更迫切需要解決問題。Step4 送出你的“對不起”。記住,道歉不是辯解或乞求。大膽地把“對不起”說出來,然后給對方一點思考時間,不要強求或追問是否已經(jīng)原諒你了。更多家教早教知識,歡迎關(guān)注微信公眾號“愛和樂教育服務(ahyjyfw)”